中秋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西周時期的《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以后貴族和文人學士仿效,在中秋節時,面對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以至流傳民間,到唐代祭月的風俗固定為節日,并盛行在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主要節日之一。為了宣傳和弘揚中秋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會于2021年6月在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北園朝鮮族博物館舉辦了我們的文化遺產之“中秋味道民俗展”。
此次展覽我會展出了170件糕餅印模,征集于山西、山東、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河北,上海、北京、東北等地,年代由清朝至近代,約300余年歷史,中國傳統民間糕餅印模從使用的數量、廣泛性及雕刻圖案的精美程度,它們紋樣中的文字、圖案,都充滿著傳統文化的祈福和浪漫色彩;同時構圖飽滿,富于裝飾性,又風格獨特。 此展覽為常設展覽,自開幕以來已經成為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內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在宣傳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